如何構建立企業成本管理體系
1?
企業成本管理痛點分析
成本管理作為企業經營的重要支柱,實現企業戰略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相信很多企業都很重視企業的成本管理。從目前企業調研情況來看,不同行業,不同企業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總結來看,企業成本管理主要有以下痛點:
? 責任主體不清;
? 缺失成本文化;
? 缺失指導思想;
? 流程體系斷點;
? 缺管理方法指引;
? 缺乏人才支撐。

2?
企業成本管理體系構建思路
企業要解決以上核心痛點,本文認為要從企業戰略出發,制定財務管理戰略,把成本管理作為支撐財務戰略的重要支柱。因此,需要從六個要素+一個底座來構建企業的成本管理“承重墻”,即組織建設,文化建設,思想建設,結構建設,方法選擇,人才培善,以及一個數字化底座來支撐企業全方位的成本管理。

組織建設,是從組織維度劃分清楚成本責任中心,并且需要組建與成本責任中心相匹配的管理團隊,自上而下分層分級建立成本運營團隊,可以參考這種模式建立成本管理團隊,從集團總部—>業務端—>財務端全方位的團隊建立,來滿足企業的能力建設,結構性建設,指導改善,業務執行,財務評價這些核心功能。
文化建設,由于成本管理是一個持續循環的過程,因此需要全員的成本文化意識,加強宣傳,形成全員的成本改善文化。短期可能看不到大收益,但從長遠來看,就能發現其韌性所在,為企業建立起核心的競爭力,這種競爭力可以體現為企業所有員工的執行力,面對企業活動中的所有浪費的行為說“不”。具體實施措施可以是長期堅持成本月改善活動,成立成本改善基金,長期進行成本改善項目等行動。
思想建設,從企業頂層來看,需要有一個核心指導思想來指引企業上下的成本管理,這個核心思想可以是精益制造思想,也可以是標桿企業的管理思想,也可以是行業的頂尖方法體系等。通過建立企業的核心管理思想,來統一成本改善的方法體系,它是一種有管理邏輯的思想,從分解業務活動,并匹配到最小業務單元,設計運營指標,識別成本重點,到成立改善項目,到實施成本改善活動,到改善項目的收益評價。形成一個完整的方法體系。總體而言,這種思想就是“頂層思想共享化,底層邏輯差異化”。
結構建設,對于成本改善而言,不僅僅是只對看得見收益的項目進行改善,還有看不見的管理基礎改善。如果要對成本管理改善類型進行分類的話,可以分為基礎管理類,管理標準類、經營效率類、質量類的改善;以時間來劃分的話,可以分為短期、中期、長期類的改善;從管理要素來劃分的話,可以劃分為人、機、料、法、環的改善。
方法選擇,標準的管理會計理論方法主要有四種,分別是目標成本法,標準成本法,變動成本法,作業成本法。這里要說明一下,任何一個企業都可以選擇一種或兩種方法作為企業的成本管理指導方法,在不同的成本領域可以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來進行,比如在企劃研發階段可以采用目標成本法倒推出試產或量產后的各階段的標準成本基線,以目標成本作為標準成本來進行試產后的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
人才培善,對成本管理人才的培養,從財務視角來看,分三個階段來培養,第一階段滿足成本核算的要求,第二階段滿足成本分析的要求,第三階段能夠推動成本改善;從業務視角來看,在不同的專業領域,都需要培養有經營意識的成本管理人員,他們是一群懂技術,懂產品,懂運營,懂財務的綜合素質的人才。
數字化底座,企業在經營過程會產生大量有用的數據,這些數據都是企業有利用價值的資產,隨著企業的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大,產生的數據靠人工處理,EXCEL處理是遠不能滿足企業管理的需要。因此需要借助數字化的工具來記錄,存儲,運算經營價值鏈中的數據,為企業提升運營效率。從經營價值鏈來看,企業核心的經營數據包含研發,采購,制造,供應鏈,銷售,財務,人力等專業模塊的數據,如何管理好這些數據,就需要依靠完整的數字化應用中臺來完成,針對不同的經營價值鏈環節,都有專業的數字化應用工具,比如PLM-研發,MES-制造,CRM-客戶,BBC-銷售,ERP-財務&供應鏈等應用模塊,來滿足不同專業領域的需求,通過ERP一體化平臺的建設,使企業的數據為管理賦能,提升運營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并且可以通過數字化運營為企業創造價值。

成本管理數字化變革規劃,可以參考以下模型來構建。數字化應用的建設,它的核心價值在于如何讓數據“說話”,即業務數據化,數據業務化。有數字化底座,才能真正實現業財聯動進行成本管理,實現從財務端的成本指標分析延升到業務端的成本指標分析,通過數據分析來指引業務活動的成本改善,最終實現成本管理的財務收益力。
上一新聞:2021第一個風口智能制造,金蝶云·星空駛上快車道
下一新聞:企業高速成長后的供應鏈困局如何破?